构建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
日前,宜信携手《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举办的《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技术驱动变革》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在会上表示,尽管普惠金融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普惠金融的发展面临着内生问题与外部困境,基于此,构建普惠金融生态环境,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一个规范良好的环境,也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普惠金融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在规范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下,各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努力探索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路径。中国的小微经济体数量众多,发展普惠金融服务,通过降低成本和风险控制,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巴曙松指出,应当从金融的本质出发,分析研究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内涵非常丰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普惠金融在新常态下的新探索至少包括以下四点内涵:一是公平地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二是金融服务的可持续;三是提供创新性的产品与服务;四是互联网+的新助力。
宜信CEO唐宁在演讲时也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普惠金融是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号召”。他认为,增强金融服务的包容性、让人人都获得金融服务则是实现发展机会均等化的重要途径。为此,面向贫困人口、妇女、青年、农村及偏远地区居民等群体推出具有可持续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中国未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历史性重大机遇和潜力所在。根据宜信普惠十年实践,普惠金融的探索实践正在大步向前,其发展有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信用获取、信用建立、小额信贷的获取;第二阶段是多样化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不等于小额信贷,还包括提供其他诸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存款、理财、支付、保险等;第三阶段是能力建设。
技术变革与普惠金融
三年前,宜信普惠和《哈佛商业评论》合作的《2014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是以普惠金融基本理论为依托,以其他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借鉴,将中国近年来的普惠金融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报告,是中国普惠金融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时隔三年,普惠金融在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及其研究团队和《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联手,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研究,再次推出《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技术驱动变革》。报告显示,普惠金融作为一种覆盖面广、可获得性强、长尾特征突出的金融服务方式,需要通过批量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手段加以实现,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方面的技术革新为普惠金融的实现,提供了可供尝试的解决方案。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张立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数据管理模式的演变,从原始的打分卡到人工智能的应用,为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最新的技术支持,数据量大、运算速度快、可迭代式发展的特性与普惠金融需求高度吻合。宜信首席战略官陈欢亦指出,宜信利用基于 Docker 容器技术为核心的分布式架构在数据运算迭代方面的优势,整合公司内、外部以及互联网上的各类数据,建立可用于提升风险控制能力的信用数据仓库,通过垂直搜索功能,在知识图谱技术支持下,为贷款的各个环节提供风险管理帮助。
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从构建普惠金融生态环境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本次报告的执笔顾问专家巴曙松在发布会上表示,对普惠金融理解为照顾、优惠,甚至白给是错误的,“对普惠金融的界定就是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而且这个服务和产品是多样化的。构建良好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应从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行业环境和改善消费者体验入手,研究和制定与金融市场协调发展、相互配合的完整政策法规、监管体系和信用环境,良好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普惠金融还需把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提升金融消费者信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普惠金融应该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必须防范打着普惠金融旗号行欺诈骗贷之实的案件发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报告的牵头人之一唐宁则认为,发展普惠金融,老百姓要的是便利地获取好的产品和服务,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之下,金融机构应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将线上线下,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进行深度融合,这有助于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金融消费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